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6
0
生成式 AI

處在GenAI時代的我該如何是好?系列 第 6

D-0x06 【Vibe Coding 實戰】用一個 To-Do API 感受後端語言的「形狀」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我想討論的這個議題是,假設你是

  • 第一次想接觸後端的新手只會前端(HTML/CSS/JS),但想嘗試「做一個能 CRUD 的 API」感受後端的味道。
  • 考慮職涯轉型/轉語言的人,已經會某,但想知道其他的語言做 API 時有什麼差異。

我覺得這時機剛好,是你擴展自己視野的時候。

但今天這篇,我先想聚焦,你本身是第一次接觸後端程式語言,又想要知道哪種語言的調性適合自己。

為什麼我們要討論這件事情?

透過 GenAI,人人都能快速產出一份堪用的功能。但挑戰隨之而來:如果你沒有能力檢驗、甚至親手調整它,那份 AI 生成的結果,終究不會真正屬於你。這也是許多 vibe coding 專案最終變成「義大利麵式程式碼」,難以維護的原因。

因此,接下來的篇幅將進入實戰。我們將扮演一位後端初學者,目標是使用 AI 協助,在四種主流後端語言——PHP、Python、Golang 與 NodeJS——中,分別實作出一個簡易的「待辦事項 (To-Do List)」CRUD API。

這個實驗的重點不是要評斷哪個語言最好,而是要親身體驗

  1. 在沒有深厚語言基礎的情況下,vibe coding 如何幫助我們快速實現功能。
  2. 同一個「待辦事項」的需求,在不同語言的生態系中,會被塑造成什麼不同的「形狀」。
  3. 如何透過一個可控的「試驗場」,驗證 AI 生成的程式碼,並將其從「能跑」推進到「能用」。

我們的 vibe coding 實作心法

在開始之前,我們要建立正確的心態。AI 不會讀心術,而是一位「高階但不了解你業務邏輯的工程師」。因此,我們將遵循以下心法:

  • 拆解任務:將「建立 To-Do API」這個大目標,拆解成您提出的五個觀察重點,逐一向 AI 提問。
  • 自然語言驅動:我們將大量使用註解或對話,直接用白話文描述需求,讓 Copilot 生成程式碼。
  • 回合制驗證:採用「確認 → 修正 → 再確認」的流程。AI 給出的第一版程式碼只是初稿,我們需要根據觀察重點進行測試與迭代修正。

觀察重點與跨語言比較

接下來,我們將規劃的四個比較時的觀察重點,逐一在四種語言中進行實驗。

  • 路由處理:如何根據不同的 URL 路徑和 HTTP 方法,將請求導向到對應的處理函式?語法是清晰還是繁瑣?
  • 請求解析:如何從請求中讀取傳入的資料 (例如 POST 過來的 JSON)?
  • 回應生成:如何設定回應的 HTTP 狀態碼和標頭 (Header),並回傳 JSON 格式的資料?
  • 程式碼結構:整體的程式碼看起來是什麼樣子?是偏向函式導向還是需要定義類別 (Class) 或結構 (Struct) 來組織?

在走完這趟旅程後,我們或許還不是任何一門語言的專家,但我們獲得了更寶貴的東西:跨技術的洞察力。我們不再被「學哪個語言最好」的問題困住,而是能根據需求,利用 AI 快速驗證不同技術方案的「形狀」與「vibe」,真正將開發的主導權握在自己手中。


上一篇
D-0x05 GenAI 時代,工程師要練的不是寫程式,而是「提問能力」
系列文
處在GenAI時代的我該如何是好?6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